全國最大規模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自然資源部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近日在天津落地完成,預計年底將正式啟用。
天津市持續培育海水利用產業鏈,強化產學研銜接,提升海水淡化產業在天津市的產業聚集和協同創新能力。
在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片區臨近海灣一側,占地7萬多平米的示范基地一期中試實驗區已完成建設,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我們這次的中試平臺,最大規模可以滿足10萬噸級的,這是國內最大的海水循環冷卻示范工程。實驗區引入和新建了國內最全的技術中試平臺。”工程師李志杰說。
海水淡化是將海水通過設備過濾,變成可供人飲用或工業生產的淡化水的生產技術。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將海水變成淡化水,還能同步開展溴、鎂等多種海洋金屬元素提取。
這次落地天津的示范基地就包含了海水資源利用的多個領域。
“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效果圖
范基地負責人,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這個基地是國內首個集研發、測試、檢測、驗證一體的創新孵化系統。解決海水循環技術、生產裝備部件產業化問題,我們做過測算,這幾大平臺實現達產以后,運轉以后在三到五年內我們有望達到20億規模的產值。”副所長趙楠說。
據了解,海水淡化技術長期由以色列和歐美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開始應用和研發相關領域,追趕前沿技術。
今年,由天津科研院所研發的海水淡化設備保護藥劑已經在京津冀區域企業實現了測試和投用。
“我們產品在首鋼京唐港鋼鐵廠、唐山的鋼鐵廠、北疆電廠實行熱法海水淡化系列藥劑,增加設備的使用壽命。從他們監管的結果來講,我們要優于一般使用的國外的藥劑,可以應用到飲用水行業,運營成本能夠降低30%以上。”海水淡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沖說。
作為全國最早將海水淡化產業落地的區域之一,天津市現在已擁有膜天膜科技、博邁科海洋工程、大港新泉、北疆電廠等海水水質凈化、裝備制造、綜合利用企業。
其中,國投北疆電廠是目前全國同類項目產能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企業生產的淡水廣泛應用與濱海新區北部區域的民生管網和企業生產。
“我們總共向社會供水已經達到了1億噸水平。濃海水是化工原料,進行提溴、制鹽一些產品,形成了海水的吃干榨凈,整個鏈條上循環。現在國投北疆海水淡化的產能是20萬噸/天,單個項目在全國的整個排名上是全國第一的。”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經理馬振強說。
按照《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天津市將大力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持續推動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百億級海水淡化產業鏈。
“我們將積極推動后續臨港經濟區10萬噸海水淡化工程、南港工業區15萬噸海水淡化工程,以及海水淡化入網擴容等項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海水淡化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研發、生產,暢通產學研合作渠道,通過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將天津建設成世界海水淡化技術的創新引擎。”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經濟規劃處三級調研員吳劍說。
來源:天津廣播新聞中心